鼠尾草
別名 洋蘇草、水青、烏草
學(xué)名 Salvia japonica Thunb.
科屬 唇形科,鼠尾草屬
形態(tài)特征 一年生草本;須根密集。莖直立,高40-60cm,鈍四稜形,具溝,沿稜上被疏長柔毛或近無毛。莖下部葉為二回羽狀復(fù)葉,葉柄長7-9cm,腹凹背凸,被疏長柔毛或無毛,葉片長6-10cm,寬5-9cm,莖上部葉為一回羽狀復(fù)葉,具短柄,頂生小葉披針形或菱形,長可達10cm,寬3.5cm,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,基部長楔形,邊緣具鈍鋸齒,被疏柔毛或兩面無毛,草質(zhì),側(cè)生小葉卵圓狀披針形,長1.5-5cm,寬0.8-2.5cm,先端銳尖或短漸尖,基部偏斜近圓形,其余與頂生小葉同,近無柄。輪傘花序2-6花,組成伸長的總狀花序或分枝組成總狀圓錐花序,花序頂生。花期6-9月。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,長2-5mm,寬0.5-1mm,全緣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兩面無毛。花梗長1-1.5mm,被短柔毛;花序軸密被具腺或無腺疏柔毛。花萼筒形,長4-6mm,外面疏被具腺疏柔毛,內(nèi)面在喉部有白色的長硬毛毛環(huán),二唇形,唇裂達花萼長1/3,上唇三角形或近半圓形,長約2mm,寬3mm,全緣,先端具3個小尖頭,下唇與上唇近等長,寬約3mm,半裂成2齒,齒長三角形,長漸尖?;ü诘t、淡紫、淡藍至白色,長約12mm,外面密被長柔毛,內(nèi)面離基部2.5-4mm有斜生的疏柔毛環(huán),冠筒直伸,筒狀,長約9mm,外伸,基部寬2mm,向上漸寬,至喉部寬達3.5mm,冠檐二唇形,上唇橢圓形或卵圓形,長2.5mm,寬2mm,先端微缺,下唇長3mm,寬4mm,3裂,中裂片較大,倒心形,邊緣有小圓齒,側(cè)裂片卵圓形,較小。能育雄蕊2,外伸,花絲長約1mm,藥隔長約6mm,直伸或稍彎曲,上臂長,二下臂瘦小,不育,分離。花柱外伸,先端不相等2裂,前裂片較長。花盤前方略膨大。小堅果橢圓形,長約1.7mm,直徑0.5mm,褐色,光滑。
生態(tài)習(xí)性 生于山坡、路旁、蔭蔽草叢,水邊及林蔭下,海拔220-1100米。喜溫暖、光照充足、通風(fēng)良好的環(huán)境。生長適溫15℃-22℃。耐旱,但不耐澇。不擇土壤,喜石灰質(zhì)豐富的土壤,宜排水良好,土質(zhì)疏松的中性或微堿性土壤。
產(chǎn)地及分布 鼠尾草原產(chǎn)于地中海地區(qū),北美洲和歐洲尤其是意大利、阿爾巴尼亞、希臘和土耳其都有栽培,自中世紀起在歐洲北部就有種植,17世紀被引入北美洲。原產(chǎn)于歐洲南部與地中海沿岸地區(qū)。中國主要生長在浙江,安徽南部,江蘇,江西,湖北,福建,臺灣,廣東,廣西等地;日本也有分布。
用途 園林綠化方面可作盆栽,用于花壇、花境和園林景點的布置。同時,可點綴巖石旁、林緣空隙地,顯得幽靜,擺放自然建筑物前和小庭院,因適應(yīng)性強,臨水岸邊也能種植,群植效果甚佳,適宜公園、風(fēng)景區(qū)林緣坡地、草坪一隅、河湖岸邊布置,既綠化城市也聞香。葉片具有殺菌滅菌抗毒解毒、驅(qū)瘟除疫功效,可涼拌食用;莖葉和花可泡茶飲用,可清凈體內(nèi)油脂,幫助循環(huán),養(yǎng)顏美容。還可以作料食用,但不宜大量長期食用(因其含有崔柏酮,長期大量飲用會在體內(nèi)產(chǎn)生毒素)。精油及其衍生物用于日用香精中,鼠尾草還可制成香包。
繁殖與栽培 鼠尾草的繁殖方式有2種,既可用種子繁殖,又能扦插繁殖。
(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,不做任何商業(yè)用途,如有侵權(quán)請私信刪除)